黄嘴角鸮

Otus spilocephalus   Blyth
   

  223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形态 (据O.s.latouchei亚种标本)
成鸟 上体包括两翼和尾羽大都棕褐色,而缀以黑褐色虫蠹细纹;面盘暗黄色亦有褐色细纹,前额浅皮黄色,亦有暗褐色纤细斑点,并向后延伸,形成浅黄色的眉纹,眼先为浅黄色的刚毛,先端转为暗褐色,耳羽浅棕,有细小褐色横纹,头顶有浅土黄色而镶有暗缘的斑点,这些斑点在后颈稍为粗大,在背部则成为不规则的横斑,后颈领圈不明显,肩羽外翈白色,近尖端处黑色,并在肩部形成一道白色块斑,翅上覆羽几与背部同色,小翼羽暗棕褐色外翈有四道浅黄色斑,初级飞羽暗棕褐色,内翈近基部处有浅黄色斑纹,外翈为浅棕栗色,除第一枚有浅栗色横斑外,第二至七枚有白色与栗色相间的横斑,其余飞羽外翈栗色,内翈为暗棕褐色;尾下覆羽暗棕栗色而有细小黑色横纹,尾羽棕栗色,有6道近黑色横斑,在羽端部则为模糊的虫蠹细斑;下体灰棕褐色,有白色、浅黄白色,棕色等十分斑杂的虫蠹斑,在胸部的斑纹稍大,下腹部转为近棕白色,到肛区则为近白色,亦具褐色虫蠹细斑。
虹膜黄色;嘴角黄色;跗蹠灰黄褐色。
量衡度:(注:见图1)

鉴别特征

鉴别特征 小型鸮类,体长180毫米,体色棕褐,缀以精细黑褐色或灰褐色的虫蠹细斑,肩部有一系列白色大型斑点,额及眉纹浅黄;和领角鸮(Otus bakkamoena)相似,但后颈无显著领斑,体上无粗大的条纹及横斑;嘴角黄色。

大小

量衡度: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5) 64 190 18.4 149.6 82 28.1
(18-19) (140-152) (75-90) (28-29)
♀♀(3) — — 19,19,19 147,150,153 28,29,29 80,80,80

生境信息

生态 生活在1 000—3 000米的高山常绿林中,营夜行生活,白天它躲藏在阴暗的地方或黑暗的洞穴中。台湾亚种则普遍栖息在低海拔的树林中,但繁殖时上升到800米的高度(蜂须贺正氏等(1951)),但张万福(1980)认为,它是2 300米以下阔叶林中普遍之留鸟,鸣声为连续上扬的两声哨音“嘘、嘘一嘘、嘘一”,每隔一段时间重复一次。其他生态资料,国内尚缺报道。

海拔范围

生活在1 000—3 000米的高山常绿林中,营夜行生活,白天它躲藏在阴暗的地方或黑暗的洞穴中。台湾亚种则普遍栖息在低海拔的树林中,但繁殖时上升到800米的高度(蜂须贺正氏等(1951)),但张万福(1980)认为,它是2 300米以下阔叶林中普遍之留鸟。

国外分布

印度北部及东北部、尼泊尔、锡金、孟加拉国、缅甸、越南、老挝、泰国、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。

分类讨论

亚种分化 黄嘴角鸮全世界共有9个亚种,其中分有于我国的有2个亚种,即台湾亚种和华南亚种。

引证信息

Ephialtes spilocephalus Blyth, 1846, Journ. As. Soc. Bengal, 15:8(模式产地:印度大吉岭)。

检索表文本

亚 种 检 索

后颈有显著的白色颈圈,下体白色有淡褐色虫蠹斑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台湾亚种O.s.hambroeki (162)
后颈颈圈不明显,下体灰黄褐色,比较斑杂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华南亚种O.s.latoucher (161)